50年!这份关于长江大桥的记忆,总有一处戳中你的泪点
201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
“江心托起擎天柱,金桥飞架过大江”。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代人的中国梦,大桥在历史的变迁中,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记忆,
化作南京文化的基因,
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世界人文的宝藏。
这一次,
我们决定把那些年的大桥记忆统统收集起来,
与你分享,一起回味,
同时也带着这份记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人体会“南京长江大桥”
这一符号的情感意义,
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这座城的集体记忆!
今天,“‘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参加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暨大桥通车五十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本届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由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担任策展人,受邀以“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为主题,紧紧围绕双年展的总策展主题“情感状态”(Emotional States),关注“南京长江大桥”这一符号的情感意义,以及在当代如何通过研究与设计,将这座纪念碑重新活化为一个承载记忆和情感的场所。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这座双层式公铁两用桥长度超过4500米,在建成后迅速成为技术成就的国家象征,其视觉形象和建造故事也通过诸如宣传海报和摄影等形式被大众媒体广泛传播。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这座特殊的纪念碑激发了举国上下的情感,成为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一份共同记忆联结点。本次伦敦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探讨了这种集体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并向参观者揭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历史空间。”
——策展人鲁安东
此次中国·南京馆展览的主体部分,
由一条长约17米的红色半透明时光长廊,
串联起三个白色的情感的房间。
游走穿梭在不同的记忆与情感中,
感受历史,获得情感共鸣。
一条时光长廊,穿梭感受大桥符号的丰富记忆
时光长廊分为内外两侧,外侧以时间为线索,从主线到分支,介绍了与大桥有关的历史与记忆计划。内侧的“物之家”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童芳设计,她认为,公众通过VR的方式把玩18样老物件,可以体会到大桥符号的日常意义以及其承载的丰富记忆和情感。
三个情感房间,三个角度展示不同的历史碎片
“声音的混响”| 听,与大桥有关的声音
展品中包括五首为南京长江大桥创作的歌曲和采集自大桥周边环境的真实声音。还包括由收藏家马志方提供的13台带有大桥图案的老收音机,它们构成了那个时代对声音的视觉记忆。
“图像的层叠” | 与大桥的留影,见证人生的重要时刻
插画家赵欣宇对选出的五张老照片中的背景画进行了分析和重新绘制。这些图像的相似与差异见证了一种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情感共鸣。
“时代的纪念性” | 经典的视角回味共同的记忆
展厅选取了大桥实体模型、经典视角框景和诸如装饰镜、首饰盒、日历,杯子等带有大桥经典视角的物品图像,展现了大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奇观而辐射出的各方面影响。
还有这些记录大桥历史的瞬间,满满都是回忆……
征服长江是一个现代化梦想的象征。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象征着新中国对于自然和历史的双重跨越。它跨越了自古以来隔离南北中国的天堑,同时也跨越了近代中国难以实现自身现代性和民族振兴的历史境遇。
南京长江大桥被用来展示和证明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性。在1968到1993年间,大桥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它是一扇面向世界的展示之窗。
全国有超过三十家科研和建设单位共同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同时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为大桥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时即是一个特殊的游览场所。在桥面上,由两百多块栏杆浮雕组成的“大桥画廊”以画面的形式浓缩了全国的建设成就和自然风貌。大桥承载了人们对于国家富强和美好生活的想象。
关于大桥,这里除了历史,画笔下的她美得很特别……
优秀儿童画的创作者之一刘苏儿小朋友向记者们分享了自己画大桥的故事,她听完长辈们的“大桥故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早上七点画到晚上七点,终于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大桥。
2018伦敦双年展中国·南京馆展览时间为9月3日至23日,届时还将在伦敦举办一系列相关文化学术活动。此外,五十周年系列活动包括江苏省美术馆将于2018年9月中旬开幕的“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大桥的记忆•我心中的大桥”儿童画展、南京长江大桥历史陈列馆及垂直美术馆等。
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桥头堡底层将规划设计成桥头堡博物馆,桥头堡楼梯塔将规划设计成垂直美术馆,预计年内对外开放。